跳到主要內容

品牌這樣行銷,如何?

圖:Logorama

三不五時我就會想起一件事「如果品牌能做到像偶像崇拜一樣,那有多好!」。擁有一群死忠的粉絲;有新作品出來時,會瘋狂追逐;對於你的一舉一動,如數家珍;為抵毀你的言論,拼了命的澄清…。舉目望去,這世上能達到如此境界的品牌屈指可數:除了Apple、Ferrari,還有呢?

況且這樣的品牌都有獨特的DNA,凡人只能聞香,模仿不來,更不用說99.9%的品牌都大同小異,能找到清楚的定位就偷笑了,更不用奢望能被崇拜。偶然間看到一個音樂人的網站,讓我興起了一個念頭「如果品牌也這樣行銷,有沒有機會讓美夢成真?」(以下言論可能與大部份人認知差異很大,就當是我的放肆文吧!)

在進入主題之前,請容許我碎碎唸一番。我的智慧有限,對於品牌不能像偶像崇拜一樣,我的理解是因為品牌不是人,很多時候表現不出個性,所以必須先付予品牌性格,才能讓她朝向成為"偶像"之路邁進。找代言人、拍廣告、辦Event都是可能塑造品牌性格的行為,但是在台灣,上述行為的重點,往往在產品的宣傳而不是品牌上,所以廣告要提到產品特性、Event的設計也要跟產品特性脫不了關係,一切都為了銷售,但矛盾的是,偏偏大部份競品之間除了品牌名稱不一樣,其它實在沒什麼差異,我不是說談產品特性不重要,而是比重的問題。

既然偶像崇拜是品牌最高境界,我們就來看看最容易創造偶像的流行音樂的狀況。Lady Gaga是一位近來快速竄起的歌手,別的不談,光是她的facebook粉絲專頁就有超過600萬的粉絲,在藝人中僅次於Michael Jackson跟Megan Fox,排名全球第9位,她的竄紅有眾多說法,但特異獨行是共識最高的一點,我試著從行銷的角度看她如何"塑造"她的品牌性格。我不是她的粉絲,但最近她的一部MV,倒是讓我見識到她強化品牌個性的功力。

即使你不知道Lady Gaga為何許人也,從Telephone這部十分鐘的MV中,也可以清楚的感受到此人的品牌性格是什麼。反過來說,如果沒有影像光聽這首歌,你對她的感受就只會著重在音樂的部份,加上MV之後才變得立體而多元,喜不喜歡是一回事,對我而言,這就是我想要複製到品牌行銷的方向-產品本身就像只是一首歌,有了品牌性格後就像為這首歌拍了部精彩的MV一樣。(Telephone 的MV連結在此)

現在的偶像不斷透過服裝、舞蹈、表演、訪談、娛樂新聞、聲音、影像、又是平面、又是立體…全方位在塑造做為人的品牌性格,相比之下,沒有生命的產品品牌在行銷上的作為,就像流行音樂處在只有收音機沒有別的媒體的年代,只靠著產品本身說話,單調而缺乏深度與廣度了。

Hail The Villain是我頭一次聽到的搖滾樂團,做了一個讓我感觸良多的網站,不是因為這是個首創的作法,而是因為碰上今天的主題,讓這個網站值得一題。


場景設定一男一女天雷勾動地火後,這男的在暗巷裡被一輛飛車一撞斃命,要大家透過探索找出蛛絲馬跡。網站的動畫、音樂、氣氛,做得非常到位,相當有水準,就算我不知道這網站的背景,光看內容就足夠給我滿滿的想像,而她設立的動機竟然是為了推廣一張專輯Population: Declining! 而在互動的過程中,重點都不放在這張專輯上,而在塑造一種氣氛,付予這張專輯更多生命的氣氛(網站的背景音樂是專輯中的第11首Swan Dive Suicide,在MySpace可以聽到,你可以試試光聽這首歌,跟在網站上聽的感覺,就能理解給她生命後的差別有多大了),這種對塑造性格付出的努力讓我羨慕(當然還是有與產品相關的資料,只是它靜靜的躲在次要的位置等你去發現)。網站介紹的影片如下:



以這網站的水準,再加上還有漫畫書、MV、平面海報等,這個行銷預算不會是個小數目,但這樣一個可以互動、全年無休、又與social media連結讓粉絲創作內容的網站,對比傳統的行銷卻省錢的多了,光廣告排Cue的預算絕對足夠,只是你願不願意這樣分配,用力經營你的品牌性格。

你喝的水、刷的牙、吃的零食、洗的澡,如果套用上面的"偶像"模式來經營,不那麼用力地講產品,多花心思在說故事,又會如何? 不用妄自菲薄認為這些幾乎零差異的產品做不出個性,AXE3DoritosAbsolut都是好的例子,如果這些都能創造出個性,台灣擅長的3C不就更容易嗎。如果台灣要發展世界性品牌,是該好好想想這個問題「人人都知道品牌很重要,但到底是Logo? 是包裝? 是廣告? 還是什麼讓她得以發揮功效?」, 為什麼喊做品牌喊了這麼多年,投入人力資金卻仍不敵競爭者的多一元"脫"一件的降價促銷? 一定有那裡做得不夠,這,絕不會是所有問題的答案,但會不會是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,各位看倌,您意下如何?

後記:
品牌性格是我開始寫部落格第一天的文章,隔了一年多才寫出這則續篇,只能說品牌經營真是個大哉問啊!

另外推薦一篇Diesel Be Stupid,努力經營品牌性格的平面廣告,搭配本篇服用效果更佳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自曝其短是個好生意

「自曝其短是個好生意」這句話要能成立,有一個很關鍵的核心概念,那就是「你的產品不適合所有人」,聽起來像廢話,卻是許多行銷人忽略或是不願面對的事實。這句話反過來說「只有一部分人對你的產品感興趣」,應該就更能體會。  就像你賣檸檬,明明酸得要死,有客人問你「這檸檬會不會很酸?」,又例如被嫌:車子很小、便當吃不飽、東西很貴...,你會回答一個討好客人的答案,避開普遍認知的“缺點”,以為半夜吹口哨就可以壯膽,矇混過關,天下哪有那麼簡單的事。面對這樣的處境,你怎麼辦? 

演算法告訴你,旅遊不需要花大錢,就能看到一樣的風景

想像一下,如果你住台北,起心動念想要出國旅遊,最近才在網路上搜尋日本京都。然後就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一則針對你需求的動態廣告影片,一邊是京都的西本願寺;一邊是台北的西本願寺(沒錯,在西門町就有一個日治時代的西本願寺),上面寫著「搭飛機到京都 台幣9000元;搭捷運只要台幣25元」,看到這兒,你會不會有一點動心? 「如果搭火車旅遊,體驗同樣美景只需台幣660元,為什麼要花冤枉錢搭飛機?」。這就是《 德國鐵路 Deutsche Bahn 》推廣「搭火車,在德國就能環遊世界」的核心概念。 概念雖然聽起來很簡單,但要產生說服力而且讓消費者行動,可就需要功力了。因為如果你以為只用傳統的行銷模式,拍一支美美的旅遊廣告、堆砌華麗的辭藻,然後片尾打上「在德國就能環遊世界」的slogan,在電視上強力放送就能讓消費者沒有抵抗力的跟著你走,從出國旅遊改成留在國內,停留在這種層次的溝通,其結果恐怕感動不了幾個人。 有時候不是你不想留在國內玩,只是你忘了在地的美好

帶星巴克隨行卡出門? 遜! 帶iPhone出門? 酷!

連續四篇相關網誌,我的部落格都快成iPhone專區。實在是因為它的商務應用太精彩,不寫不快! Starbucks Card Mobile 是星巴克最新的軟體,主要功能就是《隨行卡》。用這個你就可以查餘額、買咖啡付錢、加值、享受優惠、查交易明細,跟真的隨行卡一樣,只是從一張塑膠卡,變成iPhone上的一個軟體。 它運用的是二維條碼 QR code 技術(下圖)。一開始將隨行卡的編號輸入就行了,要結帳付錢? 只要店員拿著掃瞄器對著手機上的QR Code一掃,就完成了結帳動作,自動更新帳戶餘額;如果錢不夠,還可以加值(下下圖),也可以設定自動加值的條件,例如:每天上午10點查詢一次餘額,若低於10美元,就自動加值20美元...。當然得先建立信用卡的相關資訊,才能完成動作。 隨行卡有的優惠,這軟體同樣適用,甚至為了鼓勵使用,條件還更優惠。要把iPhone當作付款工具,對企業或是使用者而言,這中間有一些風險必須小心,官網上有一些 Q&A的說明 ,我就不一一解釋。 目前這個功能還只在試驗階段,僅限北美某些星巴克有這項服務。我看了使用者對軟體的評價,有意見的人,大都集中在手機"無法登入"的問題,也就是你從手機上看到的資訊不是最即時的,但這並不會妨礙交易進行,其它部份的評價都頗高。 以前看到以QR code做為付款工具,多跟電信業者綁在一起,進行某項交易後,從你手機帳單裡支付,像星巴克這樣獨立完成一套金流作業的,比較少見。這試驗是個好的開始,我相信許多企業都在看它執行的成效,再修正跟進。 這功能如果跟我昨天寫的 foursquare 結合在一起,消費記錄就能補上了,距離理想的商務功能又向前邁進一步。 看完連續四篇iPhone無所不能的網誌,有讓你腦中出現一片美好未來的景像嗎? 有興趣的,我們找時間私下聊聊吧!! PS. 另一個星巴克軟體 mystarbucks 跟這個可以配套使用。mystarbucks主要功能,是找尋最近的starbucks、客製你的專屬咖啡,大杯冰拿鐵去冰少糖加肉桂不加奶油...,隨你高興怎麼配。特製的清單交給店員,或是傳給你的朋友,讓他上班路上順道買一杯,她就能如你所願的完成你要的咖啡了。